“每一個中國人都不會忘記”。取材于1937年南京大屠殺期間侵華日軍真實罪證影像的電影《南京照相館》正在熱映,該片點燃了暑期檔觀影熱情,上映5天票房破6億元,位居單日票房榜首。
電影從一間照相館、幾個普通人的視角切入,展現一段不能忘卻的抗戰記憶。記者日前采訪主創團隊、相關專家,聽他們講述影片創作歷程和背后的真實歷史。
照片無言 歷史有聲
影片講述了一群生活于南京的普通百姓在吉祥照相館避難,被迫幫助侵華日軍攝影師沖洗底片,意外沖印出了記錄日軍屠城罪證的照片,并謀劃將罪證運送出去、公之于眾的故事。
“在那個年代,照片記錄的都是人生最值得留念的時刻,一張照片往往承載著一個家族的記憶。”導演申奧認為,南京大屠殺期間,日軍發動的輿論戰、宣傳戰無處不在,一些照片一度成為軍國主義操縱輿論的宣傳工具。
“作為故事的主要發生地,照相館里充滿了侵略者需要去掩飾的罪行,實際上這都是需要被曝光的真相。”申奧說,鮮少有人知道這些影像圖片是如何被保存下來的,希望能通過這部電影讓觀眾了解這段歷史。
本片通篇以照片為敘事核心。子彈上膛、膠片上卷;扣下扳機、按下快門……影片一開場,一段蒙太奇手法將槍擊和攝影的過程交替展示出來。“開槍和拍照的英文單詞相同,暴行的實施和記錄形成了呼應。”申奧說,照片此時成為日本人的戰利品。
在影片中,觀眾可以看到,侵華日軍逼迫中國百姓拍攝所謂“親善照”,槍口下的平民被迫在鏡頭前微笑,一些照片在無形間也變成篡改歷史的幫兇。
電影結尾處,日軍戰犯被執行槍決,演員高葉扮演的林毓秀用相機記錄下這一刻。高葉認為:“影像在那一瞬間成為了捍衛國民尊嚴的子彈,成為毓秀對已犧牲同胞們的交代。”
“在信息匱乏的年代,一張照片往往就是一種強烈信號。電影想傳遞的是,要學會辨別信息真偽,分清誰是敵人、誰是朋友。影片反復提及‘朋友’二字,借其充分揭露日軍偽善與欺騙的本質。”申奧表示,放到當下和平年代來看,我們依舊要提醒自己,分清楚是非曲直、正邪對錯。
平凡英雄 亂世微光
普通人的故事,往往更鮮活生動。影片采用群像敘事,展現了一群生活在南京的百姓在侵略者的鐵蹄下從求生到抗爭的覺醒歷程。
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影片主演陣容既有高葉、王驍等江蘇籍演員,還有來自其他省份的演員加入。“不同的人物操著不同的方言口音,正是為了呈現當時的南京城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的氣質。”申奧說。
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演員劉昊然飾演的蘇柳昌是一名郵差,如同現代社會奔波于大街小巷的快遞小哥;林毓秀是一名演員,向往著更大的舞臺,申奧認為“這兩個人物的設定會讓觀眾更熟悉,更有代入感”。照相館老金一家代表在這場戰爭中受到迫害的千千萬萬個家庭。反面人物王廣海代表在時代背景下的投機分子。
底片是日軍暴行的證據,也是平民反擊的“武器”。在發現屠城罪證后,這群普通人謀劃保存并轉運底片。
從冒用照相館學徒身份保命,到為了保護眾人、底片與日軍攝影師拼死一搏,蘇柳昌在危難之際表現出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老金等眾人在絕境中曾恐懼、掙扎,卻在目睹暴行后選擇想方設法守護、傳遞罪證底片……在此過程中,他們展現出中國人的勇敢與韌性,彰顯團結一致、守望相助的精神品質;
“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雨花臺、挹江門、光華門、中山門、中華門……我們中國人不許可你們這么糟蹋!”……一首南京童謠,一連串南京地名,點燃了片中人物反侵略的斗志,成為愛國主義情懷最生動的注腳。
主創團隊認為,保存日軍屠城罪證并非一個孤膽英雄獨立完成的事情,而是群策群力、團結一致才得以完成的壯舉,因此影片從群像視角切入,著力展現小人物的無畏精神、團結意志和家國情懷。
銘記歷史 吾輩自強
一張張照片、一幀幀光影,揭開抗戰往事,傳遞深刻昭示。
在拍攝前,主創團隊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南京城墻博物館等地調研,查閱歷史照片、書籍文獻和紀錄片等大量資料,并著重參考了華東照相館、秦淮照相館等原型故事。
“我們盡可能做到尊重歷史、還原歷史,呈現當時當地真實發生的事件,讓故事更具力度和厚度。”申奧說。
影片中,躲藏在照相館里的人們將底片護送出城。現實中,南京城內華東照相館學徒羅瑾把16張日軍拍攝的照片裝訂成冊,后由愛國青年吳旋接力守護這些珍貴影像,才有了南京大屠殺案“京字第一號證據”,也成為戰后審判日本戰犯谷壽夫的鐵證。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周峰表示,羅瑾和吳旋保存的16張照片,作為法庭審判的重要物證,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
電影中出現的日軍掠奪城磚的情節,也改編自真實歷史。日軍當年掠奪的城磚用于建“八纮一宇”塔,建造該塔總共從海外掠奪石材370多塊,其中從中國掠奪的有200多塊,從南京掠奪的有4塊。
“帶有濃厚軍國主義色彩的‘八纮一宇’塔如今被包裝成‘和平之塔’,日本右翼勢力依然在用錯誤的歷史觀影響日本年輕一代。”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長吳先斌說,宣傳南京大屠殺真相絕非一日之功,需要久久為功。
真實自有萬鈞之力。不少觀眾通過影像關聯現實,感受到歷史真相的分量。
有觀眾評價,照片穿過戰火,電影跨越時空,讓課本中的文字變得更加鮮活,讓孩子了解先輩的勇敢與無畏,更知和平時代的珍貴、吾輩自強的意義。
而引發無數觀眾共鳴的一條影評是——“影片并非沒有彩蛋,當你走出影院,看到今日盛世中國的真實圖景,山河無恙、萬家燈火,這就是電影的最大彩蛋。”
策劃:張曉松
主編:林暉、孫聞
記者:邢拓、蔣芳、許曉青
文中海報均來自片方